近年来,普陀区财政局积极统筹财税、金融等要素,以绿色、环保为底色,以数字化、新技术、新材料为支撑,推动船舶修造业绿色转型。全区规上船厂绿色装置、绿色技术全面应用,绿色修船“普陀经验”入选国务院第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改革成果,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修船基地。
一是专项政策助企,推动行业披“绿”结“金”。出台《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海事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明确对绿色修船装备制造、销售等予以专项扶持,确保财政精准滴灌。2020年以来,兑现绿色修船技改资金超950万元,有力带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入选全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核心区。
二是引流金融帮企,示范引领“新新”向荣。联合金融办等部门开展普惠小微首贷户拓展深耕行动、“普惠e企”应用+信用评价等工作,引导银行、担保等合力“输血”新材料船型。比如,针对新材料造船期间投入大、后续出海资金不足难题,区农商行推出“绿舟贷”“抵押+信用”融合信贷模式;区担保公司为新材料船舶制造企业提供1000万元贷款担保,支持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近海玻璃钢渔船。
三是落实降税扶企,普惠减负“轻装”上阵。加强多部门联动,进一步发挥减税降费政策作用,通过税惠政策全面落地和税收减免快速“入袋”,为修造船企业绿色转型减负增效,支持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落实全区船舶修造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减免累计超5996万元,有力赋能绿色船舶修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