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系统部署保障国家水安全重大举措,为新时代治水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华民族治水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浙江雨量总体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且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要素布局不匹配,治水任务繁重。十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浙江推动解决了许多治水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大事,治水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浙江保障水安全情况。
现场,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赵雅玲还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做了解答。
点击播放视频
问 浙江是资源小省,但一直也是水利投资大省。请问是如何筹集和管理资金的?
赵雅玲介绍,一直以来,省财政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为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坚强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抓统筹,着力强化重大项目投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力度,科学谋划水利投资支持重点,合理安排水利建设投入,有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十四五”以来,持续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大力支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全域幸福河湖等重大项目建设。
强引导,着力撬动更多市场力量。充分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雄厚的优势,以财政资金为引领,撬动更多市场力量兴办水利。抢抓专项债券、特别国债政策窗口期,出具重大水利项目财评意见,争取更大规模的支持;指导地方依法依规开展存量资产盘活,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优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把加强资金绩效作为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从立项到评价的全链条资金绩效管理体系,切实把资金花在“刀刃上”。在立项阶段,分领域建立项目储备库,鼓励竞争,优者上、劣者下;在实施阶段,建立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资金检查工作机制,并组织专门力量和中介机构赴实地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评价阶段,强化结果应用,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自2017年财政部、水利部开展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绩效评价以来,浙江已连续6年获得优秀,并3次荣获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