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战略地位显著,属亟需保护的水资源保护地。十多年前该流域曾受各种污染困扰,为直面解决流域污染问题,浙江省借鉴全球水源地保护经验,于2018年11月成功申报世界银行贷款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下简称“千岛湖项目”),项目贷款协议金额1.5亿美元,总投资约18.7亿元人民币,在浙江省建德市、淳安县实施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病虫害防治、林碳汇及储水能力、河道疏浚和河岸修复、末端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提升和机构能力加强等子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12月底全面完工,不仅完成了令人满意的绩效目标,如水体氮、磷排放量分别减少25.3%和31.9%,土壤流失减少23.3%,新增供水改善人口30.4万人等,而且引领了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保护模式的创新,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利用先进技术模型,实现项目设计与监测模式创新。千岛湖项目创新性地运用国际建模技术,即土壤和水评估模型(SWAT)来辅助项目设计,准确识别流域的主要污染源,精准界定项目治理范围和治理顺序。创新采用全过程水域监测方法,跟踪监测各类污染物的产生、运输和最终流入湖体的每个环节,如在千岛湖干流上梧溪的上、中、下游分别建立水文水质自动观测站,并在支流水系设置30多个监测点,定期获取数据并最终完成建模和数据平台集成,实现水域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平台化管理。该项目精准的建模和精细化的监测实践,有力助推淳安县完成“秀水卫士”跨省智能监测平台的打造和推广,为新安江千岛湖水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实现生态补偿模式创新。千岛湖项目在实施期间成功引入世行贷款资金、财政资金以及星巴克、微软、迪斯尼、浙江建工等多家用水企业资金,充分发挥各类资金合力,积极探索和推动生态补偿模式的创新。如成功引入一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民间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水基金模式,由阿里巴巴和民生通惠公益基金共同出资发起,并由大自然保护协会作为科学顾问负责基金管理和运作,成功实现了下游消费者对上游水资源保护者以及用水企业对水源地的生态补偿,同时通过带动试点区农户开发生态农副产品、发展生态旅游、开展环境教育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每人年均可增收3000-5000元。这种水基金模式还成功在项目区内进行复制,且形成的案例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生态修复案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等。
完善配套激励措施,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创新。针对千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突出问题,推出有针对性的激励举措,即对选用配方肥、有机肥或用无人机精准施肥或安装杀虫灯、使用可降解粘虫板等生态种植方式的农户给予奖励,让水源地农户自愿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帮助农户宣传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让农户享受到有机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经济效益,自觉改变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全摒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对环境有害的生产习惯。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期间共推广有机肥16.75万吨,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949盏,使用粘虫板131万块,累计减少项目区化肥、农药使用180多吨。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实现生态技术模式创新。千岛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结合项目实践共产出8项课题研究成果,如利用已被病虫害侵蚀的松疫木栽培大球盖菇菌和中药材茯苓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不仅获得浙江省“科技兴林奖”,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每亩分别实现利润2-3万元和8000多元,探索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途径。该项目还创新性地开展了林相改造和荒山种植,在大量现存的针叶林里共引入58种乡土树种,通过常绿和落叶树种混植、针叶林和阔叶林混植等23种林业种植模型的开发和实践,累计完成项目区林相改造11190公顷,完成新造林2422公顷,有效防止水源保护地的水土流失,高效减少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并增加了林业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