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公开 >> 财政资料 >> 政府预决算

2021年度全省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

发布日期:2023-03-01 09: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财政厅


一、2021年度全省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不含金融企业,下同)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60706.65亿元,负债总额101919.76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52627.11亿元,资产负债率63.4%。

省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2263.80亿元,负债总额12383.26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6887.50亿元,资产负债率55.6%。

市县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8442.85亿元,负债总额89536.50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45739.61亿元,资产负债率64.7%。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省纳入专项报告统计范围的金融企业资产总额89262.22亿元,负债总额80463.54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4113.11亿元。

省级金融企业资产总额30875.49亿元,负债总额26974.95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2289.58亿元。

市县金融企业资产总额58386.73亿元,负债总额53488.59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823.53亿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28705.94亿元,负债总额4573.78亿元,净资产24132.16亿元。

省级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额2000.37亿元,负债总额277.05亿元,净资产1723.32亿元。

市县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额26705.57亿元,负债总额4296.73亿元,净资产22408.84亿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截至2021年底,根据浙江省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国有土地面积181.02万公顷;其中:国有农用地55.36万公顷,国有建设用地76.69万公顷,国有未利用地48.96万公顷。纳入统计矿产94种(含乙类矿产14种,不包括油气、放射性矿产)。水资源总量1344.73亿立方米。管辖海域4.44万平方千米。国有林地面积34.20万公顷,国有林木蓄积3389.43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16.14万公顷。

二、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面。

1.服务大局展现新担当。一是助力共同富裕积极有为。出台国资国企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省属企业助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两个行动方案,指导企业在创富带富帮富中带头示范。二是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和能源保供主力军作用凸显。省交通集团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836亿元;省机场集团完成客运量、货运量分列全国第5、第4位;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第3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省能源集团为全省承担资源涨价成本超100亿元。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有效。组织省属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成立省长三角投资公司,与上海、江苏共同组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公司。

2.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重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2021年我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实施,杭州区域综改试验进展顺利,首期规模50亿元的杭州综改试验基金签约,杭州市设立千亿规模的创新引领母基金。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深化。开展深化混改专项行动,建立混改后评价制度,省属企业全年实施混改项目116个。三是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健全完善国企党组织前置研究程序和“三重一大”决策、董事会授权管理等制度。建立“外大于内”董事会运行机制,规范外部董事选聘管理。四是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健全。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为抓手,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3.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出台国资国企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推动省属企业实施产业数字化标杆、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字化管控提升三大工程。二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筹建浙江国资国企创新联合会,开展省属企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行动、省级科改示范行动,打造自主创新尖兵。全省国企研发投入109.31亿元,重点制造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5%。三是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措施得力。出台“浙江国企人才新政二十条”,编制省属企业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展“三个一批”青年人才能力提升行动。2021年,省属企业新引育高层次、高技能人才1351名。四是上市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2021年,全省国企新增7家上市公司,物产环能成为A股全市场首单“主板拆主板”分拆上市项目,浙版传媒成为我省首家主业IPO国有文化企业。五是管理助推高质量发展扎实有效。开展全省国资国企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等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开展全省重点国企创建管理提升标杆活动,入选全国标杆企业4家、标杆项目2个,省海港集团获中国质量奖。

4.国资监管效能实现新提升。一是全省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成投运,国企大额资金监控预警等10大应用场景上线运行。浙里国资运营监管应用和国资国企公权力智慧监督系统纳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二是国资监管大格局加快构建。出台构建全省国资监管大格局等指导意见,全省国资“大格局、一盘棋”工作支点和体系支撑更为有力。三是监管方式持续优化。建成全省国有资产交易数字化平台“浙交汇”,实现国有资产交易“六统一”。印发公司章程制定修改办事指南,促进依法治企、依章办事。构建省属企业新型考核分配体系,规范职工福利费和年金管理。四是安全发展底线不断夯实。推进平安国企创建,省属企业全年较大以上安全事故零发生。加强全省国企债务风险管控,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存量问题专项清理。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面。

1.加强顶层设计。一是构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四梁八柱”,出台涵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股权管理、企业资产财务管理、重大事项报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六个方面内容的基础制度。二是建立“外大于内”的外部董事制度,完成省金融控股公司、省担保集团等国有独(全)资金融企业的外部董事聘任。三是建立重大事项核准备案制度,明确重大事项核准备案范围和程序。四是建立董事会授权制度,授权省属国有独(全)资金融企业董事会履行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职责。

2.持续深化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外大于内”的外部董事管理要求,印发省属金融企业外部董事选聘和管理办法、薪酬和工作补贴办法,加强省属金融企业董事会建设。二是推动金融企业成功改制并走向资本市场。重点支持浙商银行和财通证券公司配股融资、省农信联社改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永安期货A股上市等。三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金融企业国有资本运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能力和水平,推动金融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强做优做大。  

3.强化财金协同。一是实施促进企业融资奖励政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直接奖补,支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低息政策资金,向实体经济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三农”领域。2021年,省财政投入奖补资金1.81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再贴现3508亿元。二是建立健全担保费用补贴机制。安排省担保集团费用补贴资金3500万元,支持其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三是加强对省担保集团的风险管理。建立省级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科学设定市县机构分保代偿率上限,引导全省融资担保行业充分发挥“分险增信”作用。

4.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加快推动地方金融立法,颁布《浙江省地方金融条例》。督促金融企业认真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等规定,引导金融企业聚焦主业,防控金融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经营。二是加强风险防控摸排。开展金融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梳理,督促国有金融机构切实履行防范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开展省属金融企业及重点子公司全面自查,规范各层级子公司管理,严格执行国有金融资本穿透管理。开展金融企业财务调查,全面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管理制度的建设执行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切实整改。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面。

1.健全监管体系。一是开展省级经营性资产分类处置工作。批复212家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改革方案,推动建立财政、国资、部门三种集中统一监管模式,出台财政统一监管制度。二是推进高校校办企业改革。完成60所高校下属478家企业改革方案,组织推进改革方案的实施落地,着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截至2021年底,完成率达85%。

2.补齐管理短板。一是推动全省公路资产清查入账。建立系统和部门联动机制,全面摸清我省公路资产家底,推动资产清查入账;出台浙江省公路水路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实施细则,推动万亿资产入账。2021年,清查新增入账10034.61亿元。二是开展专项调研。组织开展公共租赁住房资产、政府性债务形成资产、水利基础设施资产、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等调研,为财政部制定完善相关领域资产管理制度提供决策支撑。

3.夯实管理基础。一是推动资产盘活共享。发挥公物仓管理机制作用,畅通盘活渠道,扩大资产共享共用范围。完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协同推进机制,实现全周期管理“一网办”和全流程开放共享服务“一指办”,形成数据监测和绩效评价全链条闭环管理。建立省市联合工作专班机制,推动部门所属企业不动产确权工作,集中开展土地房产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二是从严控制资产配置。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将资产配置管理职能嵌入到预算管理流程中,实现智能审核。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加强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调整部分通用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从严控制非必需设备购置,把好资产配置的入口关。三是持续推进数字化改革。完成资产云平台迭代更新,全省23837家行政事业单位全部上云,各级财政国有资产监管业务实现云办理。开发“资产云助手”,借助移动终端实现“人人都是资产管理员”的全员管理。

4.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开展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土地出租专项检查。以问题为导向修订管理制度,规范房产土地管理。二是开展全省财经秩序资产管理领域专项行动。查摆并完成整改问题646个,涉及金额231.75亿元;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省各级已建立156项制度,另有17项列入制度修订计划。三是开展资产评估行业专项整治。针对整治中发现的行业监管痛点、难点和盲点,完善资产评估配套办法,建立专项检查长效机制。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方面。

1.坚持制度为基,强化依法行政夯实基础。一是推进法治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制定出台《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和《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全省自然资源行政处罚事项统一指导目录(2021年版)》《关于建立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二是扎实开展调查确权等基础性工作。公开发布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统一确权登记,率先组织全省域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编制完成2019年度省市两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2.坚持保护为先,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是加强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年造林44.68万亩,建设美丽河湖127条(个)、完成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15个,申请蓝色海湾项目4个并争取中央资金9.5亿元。二是加大重大专项整治力度。深入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央巡视、扫黑除恶自然资源领域专项整治等各类整治整改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项目130个。

3.坚持保障为要,强化节约集约精准配置。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作用。全年落实建设用地指标22.96万亩,做好矿产资源保供稳价,保障重大项目和临港产业发展用海。二是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7.27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6.66万亩。矿地综合开发累计形成可利用矿地资源8300余亩,开展历史围填海区域集中连片论证、分期分块出让用海审批试点。

4.坚持以民为本,强化服务民生安全发展。一是改革创新释活力。首创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多个论证事项“多评合一”,国务院发文推广杭州市综合测绘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深化不动产登记多个“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电子不动产权证书(证明)全省覆盖。二是资源惠民促共富。2021年,奖励26县重大产业项目用地4092亩。进一步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全年跨县域调剂4645.78亩。鼓励引导国有林场与乡村集体开展合作,累计合作造林30多万亩。启动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三是防灾减灾保民安。深入推进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典型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机制被自然资源部总结推广。率先开展承灾体风险预警,创新开展海洋生态综合监测评价预警。

三、过去五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成效

(一)党的全面领导和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省国资国企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守好红色根脉、挖掘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富有国资国企特色的主题活动,举办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二是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实施“双建争先”工程,搭建国企党建制度“四梁八柱”,完成党建入章程全覆盖,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全国率先将“四清单一发展”纳入抓党建述职评议。三是清廉国资国企建设深入推进。开展全省清廉国企建设八大行动,创建“清风财韵”廉政文化品牌,实施自然资源清风五大行动,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国资国企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

(二)依法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构建“四个体系”,统一国资基础管理制度,实施浙江省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框架和指标体系。二是制定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有力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持续健康经营。三是全面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制度体系,健全单位内控机制,重塑审核流程,打造全新管理模式。四是统筹推进自然资源领域制度重构,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法治体系,加强自然资源督察,规范自然资源执法行为。

(三)国有资本的质和量进一步提升。五年来,国有企业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产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国有经济布局不断优化,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7—2021年,企业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从27127.03亿元增加到52627.11亿元,利润总额从709.83亿元增加到1034.39亿元,分别增长94.0%、45.7%.2018—2021年,金融企业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从2685.56亿元增加到4113.11亿元,净利润从369.35亿元增加到759.61亿元,分别增长53.2%、105.7%。

(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家底进一步夯实。五年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从12717.66亿元增加到28705.94亿元,增长125.7%,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文物文化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持续增长,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保障行政事业单位高效履职。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23885公里,累计增长3.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生均面积14.24平方米,累计增长16.2%;每万人(常住)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6.55张,累计增长11.1%;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238.9平方米,累计增长25.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5平方米,累计增长29.4%。

(五)自然资源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一是自然资源管理构建新秩序。全面完成自然资源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三区三线”划定,高质量完成“国土三调”,积极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初见成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试点、自然资源执法等重点工作全面破题,“两统一”核心职责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二是保护修复迈上新台阶。创新“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新机制,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累计完成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32个、整治修复废弃矿山755座、修复海岸线342千米、建成绿色矿山364家。三是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累计批准建设用地172.20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266.22万亩,矿石采掘量24.36亿吨,在全国率先实行“标准地”制度。四是节约集约得到新提升。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75.36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4.80万亩,万元GDP用水量5年下降34.7%。

(六)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进一步彰显。一是引领保障更加强化。国有企业在基础性领域和优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承担我省约80%天然气供应、约75%保障房建设及旧区改造、约70%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70%以上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50%以上公共交通。全省充实社保基金的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底达2240亿元,有力夯实了社保基金后备池。二是结对帮扶更显担当。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和全省“消薄”行动、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千企结千村”行动,推动省属企业与四川150个村、省内85个村结对帮扶。三是助企纾困更有成效。面对疫情,全省国资国企勇挑重担,全力抓好物资生产保供,带头开展复工复产。研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减负。截至目前,国资国企累计减免房租125.09亿元,为社会减费让利220亿以上;保障疫情防控用地项目215个、用地指标8750亩,办理各类出让金(使用金)缓缴530多亿元,有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四是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出台《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意见》和自然资源“强保障、优配置、优服务”20条政策措施,通过空间治理和资源要素保障,全力助推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党建统领,奋力打造国资国企党建高地。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融入整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国有资产管理优势。二是着力夯实党建根基。建强基础基层,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三是深入开展清风行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清风行动落地见效。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努力打造清廉国资国企建设高地。

(二)坚持服务大局,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一是优化布局结构。按照推进“三个重塑”、展现“七个更大作为”的要求,重塑国资国企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做强实业。二是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国资国企勇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主力军行动计划,开展国资国企服务共富“136X”行动,继续推进“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彰显国企担当。三是持续深化改革。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杭州区域综改试验,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改革标志性项目。四是助推高质量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力度,发挥国有经济稳进提质主力军作用。

(三)坚持制度先行,不断完善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一是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按照“外大于内”原则,健全金融企业外部董事有关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外部董事职能作用,使外部董事成为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力量。二是完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立足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突出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质量效益、合规经营、政策功能、创新驱动、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建立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三是落实“七个聚焦”。引导金融企业围绕“七个聚焦”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推动我省经济稳进提质。四是持续推进金融风险防范。严格落实国企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国有金融企业财务调查,动态排查信用风险等各类风险隐患,加强国资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监管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出资人管理与行业监管有效沟通机制,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四)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一是以制度建设为统领,优化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围绕贯彻落实《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全面制修订涵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各环节和全链条的系列配套制度。二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推进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以管理更智能、监督更高效、风险更可控为目标,对现有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三是以资产盘活为切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面推行公物仓制度,提倡多仓合一,提升管理效率,切实提高资产盘活质效。加快推进公益仓应用,发挥国有力量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引导作用。四是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抓手,探索建立数据资产确权、登记、评估、交易全流程监管机制,为推动我省数字经济产业继续领先发展提供支撑。

(五)坚持目标导向,纵深推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一是强化精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主体功能区管控机制,切实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全力保障省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用矿,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三是深化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研究制定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先行省建设方案,进一步迭代升级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空间治理现代化能力。


浙江省2021年度各类国有资产总体信息.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