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阳市财政局不断加大医药产业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挖潜、规模发展、招商引智等举措,为打造全国“药谷”推波助澜。目前全市共有药械化生产企业101家,2022年规上生物医药化工企业产值达103.8亿元,占金华市“半壁江山”。
一是对症“下药”,“好方”变“好药”。针对医药企业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难题,出台省内首个地方高额医药产业专项奖励政策《东阳市扶持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大幅提高财政奖励额度,对医药企业产品研发投入给予20%—30%补助,其中首次设立2000万元新药奖励。近3年,市财政累计兑现奖补资金超1.4亿元,全市累计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或视通过评价品种15个、申报或取得各类药品新产品注册77个、国外认证或注册药品20个,其中乌苯美司胶囊(10mg)为全国第一家,干眼综合治疗仪列为省创新医疗器械。
二是用好“药引”,“企业”变“产业”。大力发展医药产业规模经济,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和医药企业技改,以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网络化为战略方向,深化“机器换人”工程。3年来,东阳已有27家医药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及技术改造,市财政共安排补助及专项资金近9000万元。通过不断培育,普洛药业、花园生物、海森药业等多家企业进入跨跃式发展期,走向上市、登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其中普洛药业列入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成为全国首个抗新冠创新药先诺特韦原料药受委托生产单位。
三是掌握“药”领,“单兵”变“百团”。以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全产业链为目标,大力做好“招引”文章,近3年来,引进3亿元以上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企业5家、撬动50亿元投资项目1个,形成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三位一体产业链,集聚23家生物医药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通过补助科技合作经费,鼓励企业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推动医药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多层次合作,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目前,东阳生物医药领域有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拥有省部级以上人才9名,博士以上人才52名,专业技术人才2257名,产业技术工人42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