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现共同富裕,“三农”是主战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抓手,着力推进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建设,构建“省市县协同、政银担合作”支农新格局,涌现出一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破解农业融资难题、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现择优挑选部分市县案例,供交流借鉴。
兰溪: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破解农业产业融资难题
2020年以来,兰溪市财政局通过构建“政银担”合作、省市县协同的农业融资担保服务模式,精准助力市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政府、银行、担保多方协同联动支农机制。截至目前,累计为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5.5亿元,在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省地联动 共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深入推进“政银担”合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依托兰溪市农信融资担保公司设立省农担兰溪办事处,并联合全市乡镇农合联、产业农合联、基层社及银行网点,构建覆盖全市域的服务网络,通过“网格化”服务开展农业担保贷款项目的受理、推荐、调查等工作,助力基层部门充分发挥深耕农村、贴近农户、熟悉基层的优势,将农业担保服务延伸到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支农合力。
财金协同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聚焦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财金政策协同,联合市农业农村局、供销合作社与省农担公司共同制定《财金协同支持兰溪杨梅等“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有针对性地选择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将服务对象从粮食生产、畜牧水产养殖、菜果茶种植等主体逐步向本地杨梅、枇杷、兰江蟹、小萝卜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及民宿等新业态延伸,推动支农政策、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发展更好结合。如鸿鹏生态农业公司在“政银担”项目支持下,从小龙虾传统养殖快速发展到兰江蟹数字化养殖,养殖面积从原来的70亩扩建到1200余亩,带动全市发展兰江蟹养殖超6000亩,将特色农产品培育成优势农业产业,在壮大农业企业的同时,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完善机制 推动业务扩面提质
会同省农担公司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推行“有规模、有经验、有效益、无不良”的“三有一无”机制,并将其作为评判农业担保贷款项目是否能提供担保的标准,持续降低担保贷款准入条件,为贷款主体提供免抵押、低费率的融资担保服务。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由省财政、兰溪市财政共同出资设立风险资金池,建立市财政、省农担公司、市担保公司、合作银行四方共担的风险分散机制,按照风险资金池40倍的比例放大信贷担保业务规模,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银担合作,简化审批流程,对300万元以下项目采用线上化审批,2天内完成初审、5天内完成放贷,实现农业主体贷款“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