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城区财政局大力支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保障落实各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以上,从“引”“培”“留”三方面发力,助力乡村“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兴农人”。目前全区累计引育现代“新农人”245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超20%,获初级以上职称人才占比达8%,创造产值超25.83亿元。
一是念好“引”字决,广纳百川之水。以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为抓手,最高给予500万元房票补贴和200万元创业贷款两年全额贴息补助,吸引农创客700余人来越创业。围绕黄酒、抹茶等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黄酒产业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打造集人才孵化、创新创业、技术指导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创业平台。以实施创新项目为载体,支持技术型“新农人”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已组建产业技术团队3支,实施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项目4个,完成投资1116万元。
二是念好“培”字决,深育栋梁之材。聚焦“新农人”素质提升,通过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导师“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助力“新农人”成长成才。每年由财政资金安排培训经费600—1000元/人次,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技术巧匠围绕农机操作、电商直播等开展“理论+实操”组合式集中培训,累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0人以上。同时,每年安排20万元对驻村农技员予以考核奖励,鼓励结合当地产业对“新农人”精准指导培优,2024年本区选手首次在省级技能比武中获得名次,1人入选浙江十大农播典型案例,为全市唯一。
三是念好“留”字决,长筑栖凤之巢。秉持“引得进也要留得住”的理念,持续营造良好生态,让在越“新农人”生活舒心、事业顺心。增收方面,持续深入推进强村富民改革,鼓励土地流转、闲置农房盘活,支持农村各类经营主体抱团实施电商、旅游等共富项目,农户收入逐年提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160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50,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发展方面,不断深化涉农职称评审改革,支持更多“土专家”评中高级职称;健全“新农人”评先机制,推动各级劳模和先进评选向乡村人才倾斜,累计认定乡村领军人才及乡村工匠46人。